2025年6月24日,贵州省六盘水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贵州银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志明涉嫌受贿及违法发放贷款一案。根据检方指控,李志明滥用职权,在贷款审批和商铺租赁等环节大搞权钱交易,非法收受财物共计4310万元,并违规向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逾3亿元贷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6月初,该行还出现了罕见的高管“集体辞任”事件。三位拟任董事——胡宇雯、殷孟波与王遥——尽管早在2024年6月股东大会上获得任命通过,但因监管部门迟迟未核准其任职资格,三人最终选择集体辞职。银行方面发布公告称,三人的离任与董事会并无分歧,也无须外界特别关注,然而此举仍引发市场广泛议论。
尤其注意的是两位学者型独立董事的离场。殷孟波为西南财经大学知名教授,曾任金融学院和研究生院负责人,目前还在重庆小米消费金融等机构担任重要职务;王遥则是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同时在厦门国际信托等机构担任独立董事。两人均以“工作安排调整”为由辞任,但其背景与影响力使得外界对于此次人事调整背后的深层原因难免产生诸多揣测。
资产质量承压:不良贷款与减值损失激增
贵州银行是由遵义市商业银行、安顺市商业银行和六盘水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而成,于2012年10月正式挂牌成立。2019年12月,贵州银行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成为贵州省首家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金融机构,也是省内第二家实现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
回顾其发展历程,贵州银行自成立以来,依托区域资源优势稳步发展,逐步成长为贵州省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在股权结构方面,贵州茅台凭借12%的持股比例成为其第二大股东,也使贵州银行因“含茅量”高而备受市场关注。
贵州银行前五大股东,来源:天眼查
然而,近年来贵州银行面临诸多挑战:资产质量承压、内部治理问题频发,加之区域经济增长放缓的叠加影响,使得这家地方银行正处于发展的关键转折期。
从数据来看,贵州银行资产质量近年来持续恶化,不良贷款率与余额呈逐年上升趋势。2024年末,贵州银行不良贷款率达1.72%,不良贷款余额59.58亿元,同比增长7.01%。从2021年至2024年,不良贷款率从1.15%逐年攀升至1.47%、1.68%和1.72%,不良贷款余额从28.8亿元增至59.58亿元。相比西南地区其他上市城商行,如成都银行、泸州银行、重庆银行、贵阳银行和宜宾银行,贵州银行2024年不良贷款率最高,且是唯一一家不良率持续上升的城商行。
不良贷款的增长主要集中于零售贷款和房地产贷款。2024年末,零售贷款不良余额从上年的12.21亿元激增至25.42亿元,增幅高达108.16%;不良率从2.57%飙升至5.07%,在可统计的约90%银行中位居最高。消费贷款的快速扩张是零售贷款风险暴露的主要驱动因素。2022年至2024年,贵州银行消费贷款余额从2.72亿元增至29.49亿元,再增至53.67亿元,实现跨阶梯式的增长。然而,区域经济疲软、居民收入下降及就业压力增加,导致消费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违约率显著攀升,暴露出零售业务风控的薄弱。
相比之下,公司贷款不良情况有所改善。2024年末,公司贷款及垫款不良余额为34.16亿元,同比下降21.41%;不良率降至1.18%,较上年降低0.41个百分点。尽管如此,房地产贷款仍是不良贷款的“重灾区”,2024年不良金额占不良贷款总额的54.7%,达30.46亿元。中小型房企资金链断裂及区域房地产市场低迷进一步加剧了风险敞口。
贵州银行财务数据来源:贵州银行财报
2024年末,贵州银行拨备覆盖率达315.98%,较上年有所提升,但不良贷款余额的持续增长对拨备水平构成压力。银行表示,拨备计提已充分考虑房地产及其他高风险领域的潜在损失,但若宏观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现有拨备水平可能面临考验。
内部治理短板:高管动荡与合规漏洞
此外,贵州银行内部治理问题频发,高管频繁变动与贪腐案件削弱了战略执行的连续性和市场信心。除了近期的原董事长李志明事件外,2024年,原行长许安及首席专家王向东因涉嫌受贿、贪污等被查。高管动荡对风险防控和战略执行造成显著冲击,尤其在资产质量承压的背景下,管理层稳定性的缺失尤为致命。
贷款管理漏洞是治理问题的另一焦点。2024年10月及2025年5月,贵州银行因“贷款管理不到位”收到6张监管罚单,涉及贷前审查不严、贷后监控缺失及授信审批流程不规范。例如,2024年10月贵阳分行因贷款审批流程不规范被罚款50万元,2025年5月修文支行因类似问题被罚款30万元。这些处罚反映出银行在高风险行业及个人贷款业务中的风控薄弱,导致风险识别滞后和不良贷款处置效率低下。
未来战略:资本补充与数字化转型
截至2024年末,贵州银行总资产规模达5899.87亿元,同比增长2.29%;发放贷款及垫款总额3470.85亿元,同比增长4.56%。其中,公司贷款及垫款余额2883.92亿元,占比83.09%,个人贷款及垫款余额501.82亿元,占比14.46%。尽管资本充足率(14.31%)、一级资本充足率(13.16%)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2.25%)均满足监管要求,但不良贷款的持续增长对其资本缓冲构成压力。
贵州银行财务数据来源:贵州银行财报
为增强风险抵御能力,贵州银行计划通过以下方式提升资本水平:一是加大利润留存,2024年净利润37.79亿元,同比增长3.43%,为内生资本积累提供基础,银行计划减少分红支出;二是发行资本工具,计划2026年前发行二级资本债券或永续债,补充一级资本;三是探索增资扩股,与现有股东及潜在战略投资者沟通,扩大资本规模。预计通过上述措施,资本充足率将在2027年前提升至15%以上。
在收入结构方面,2024年贵州银行营业收入124.18亿元,同比增长9.46%,主要受投资证券净收益(20.17亿元,增幅81.37%)及利息净收入(91.62亿元,增幅4.71%)驱动。然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下降11.01%至3.01亿元,反映出非息收入结构的脆弱性。监管政策趋严、市场竞争加剧及客户结构变化或是主要原因。为优化收入结构,银行计划拓展财富管理、信用卡及金融科技服务,深化与茅台集团等股东的业务协同,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减少对一次性投资收益的依赖。
贵州银行财务数据来源:贵州银行财报
此外,降本增效为利润增长提供了支持。2024年,贵州银行的营业费用支出37.11亿元,同比下降6.52%,其中员工成本22.44亿元,下降8.41%,节省超2亿元人工费用,为利润增长腾出空间。
贵州银行财务数据来源:贵州银行财报
对于当下的贵州银行而言,数字化转型已成为突破发展瓶颈的核心路径。2025年3月启动的标签管理系统采购项目,无疑释放出技术升级的积极信号。但2024年因系统缺陷引发的商业承兑汇票风险事件,以及由此产生的5365.86万元供应商索赔,也暴露出技术风控与供应商管理方面的短板。如今银行已着手优化供应商筛选机制,通过多维度评估体系与第三方技术审计筑牢防线,同时为金融科技在建项目建立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机制,试图在技术迭代中平衡创新与安全。
站在资产质量承压与内部治理整顿的十字路口,贵州银行正面临三重现实考验。首先,不良贷款率已连续四年攀升,背后是零售贷款风险的集中释放,尤其是消费贷和按揭贷等领域的违约率明显上升,反映出信贷扩张阶段隐藏的结构性隐患正在集中暴露。与此同时,房地产相关贷款所带来的资产压力持续发酵,叠加地方经济增长乏力,使得该行的不良生成呈现出周期性与结构性并存的特征。
其次,管理层贪腐问题频发,反映出高层决策与权力运行缺乏有效制衡。高管层的频繁震荡,既暴露了银行在选人用人、监督问责等环节上的机制性缺陷,也进一步打击了外界对其治理能力和合规文化的信心。
在区域经济承压的大背景下,贵州银行赖以生存的传统业务模式增长乏力,存贷业务同质化严重,利差收窄压力日益显现。而投资类资产收益虽一度成为利润“稳定器”,但也加剧了其对非息收入的路径依赖,存在一定波动性风险。
尽管银行方面已尝试通过加快不良资产核销、收紧对房企授信、推动合规整改等方式进行“止血”,但这些举措更多着眼于缓解短期压力,难以迅速逆转基本面趋势。更具挑战性的是,管理层重建滞后导致战略执行力下降,部分中层干部“等靠观望”情绪蔓延,进一步影响了内部治理效率。
当前,贵州银行正处于一个“多事之秋”——信贷风险集中爆发、公司治理信任缺口扩大、区域经济回暖乏力,三重压力交织叠加,令其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充满高度不确定性。在资本补充难度增加、监管要求趋严的背景下,这家省级城商行如何在风控重塑与发展转型之间寻求新平衡,将成为市场持续关注的焦点。(《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