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拾遗彩南 传承弘扬”实践团深入实地调研,共研探索非遗传承创新之路
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在实践中落实党在二十大指出的“推动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要求,大连理工大学集成电路学院赴昆明大理“拾遗彩南,传承弘扬”寒假实践团以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发展为使命,踏上了此次社会实践之旅。
实践的第一站是昆明民族村,这里浓缩了云南26个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是了解云南非遗文化的理想之地。在民族村的阿昌族区域,实践团近距离接触了阿昌族的锻刀艺术,这一技艺以其锋利和耐用而闻名,被誉为“刀中精品”。传承人向实践团展示了从选料到锻造的全过程,讲述了锻刀技艺的历史传承与文化价值。
随后,实践团来到布朗族的鬼神广场,了解了布朗族独特的祭祀文化和鬼神信仰。传承人介绍了祭祀过程中使用的传统乐器和,这些独特的文化符号呈现出布朗族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崇拜。
在藏族区域,实践团参观了藏族的信仰圣地,这里生动地展示了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传统生活方式。传承人讲述了藏族佛教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通过非遗保护让信仰文化得以继续传承。
水族的特色村寨则为实践团展现了传统村落的独特魅力。水族的建筑、服装、音乐和舞蹈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传承人带领实践团参观了水族传统民居,并分享了水书文化的保护工作。水书作为水族的文字系统,已经成为世界少见的文字遗产之一,保护这一文化符号显得尤为重要。
在结束昆明的调研后,实践团来到了大理,开启了对白族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索。第一站是大理的扎染体验馆,扎染是白族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因其自然的图案和鲜艳的色彩而被广泛喜爱。实践团亲身参与了扎染制作,从折布、打结到染色,体验了扎染技艺的精妙之处。传承人表示,尽管现代染色技术快速发展,但手工扎染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依然受到国内外市场的青睐。
随后,实践团来到喜洲古镇,体验了白族的“三道茶”文化。这一传统茶艺不仅是白族人接待宾客的礼仪,也蕴含着“苦尽甘来,回味无穷”的人生哲理。通过品尝三道茶,实践团感受到了白族人对生活的智慧和态度。
在喜洲的瓦猫小院,实践团采访了瓦猫制作的传承人。瓦猫作为云南地区特有的非遗工艺品,因其辟邪镇宅的寓意而深受欢迎。传承人向实践团展示了瓦猫从泥胚制作到烧制上色的全过程,并谈到瓦猫工艺如何通过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在市场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最后,实践团走访了大理古城的银器匠人。银器制作是大理白族的传统技艺之一,匠人们用精湛的手工技艺,为每一件银器赋予了生命。传承人介绍说,手工银器虽受机械化产品的冲击,但因其精美的工艺和文化价值,依旧受到喜爱。通过与匠人的交流,实践团感受到他们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坚守。
|
|
|
|
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深入云南及其他地区,对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调研,以文字、影像和实际行动记录和传播非遗文化。实践团希望通过这些努力,搭建起传统技艺与现代社会之间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支持非遗。非遗是文化的根脉,是民族的灵魂。保护和传承非遗,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实践团愿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携手,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
|
|
|
|
|
上一篇 "问题只是,接下来中方选哪个"
下一篇 没有了